追星去了
 

【伪干货】科举考试具体流程暨羞辱id“单若水OWO”女士第三弹

继续薛吸

林小鱼:

今日仍旧以 @单若水OWO 女士的粗俗言辞作为第三弹的开篇,以便后来者了解本人为何针对单女士进行第三次羞辱:



这一期的伪干货,我打算从单女士文内对科举考试错漏百出的描述、对科举流程天真简单的幻想入手,出乖露丑给大噶稍微介绍一下科考的具体流程。由于单女士文内所提及的“复试”(见《单氏文集〈何必诗债换酒钱 〉,段落附下)是康熙五十年江南科场案*之后的事,那今日主要介绍的科考流程就以明清为主。



复试一等,殿试一甲探花,朝考第三,赐进士及第,选翰林院庶吉士。

  


圣上身体抱恙,钦命大臣代理主持,魏婴言语不俗但多仵逆之词,本属一甲第五,蒙圣上垂怜,观其画像,惊绝仪表,擢居探花。

  


而这探花郎还没做官呢就被新科状元参了一本,道是曲江宴游折花会上魏婴撇了一朵开得最盛的玉兰,却不献给状元将之私藏,有僭越之心。圣上没理他,大手一挥将玉兰赐给了魏婴。



单才女于其《何必诗债换酒钱 (甜饼 一发完)》这一煌煌巨作中,是这样幻想科考的:



自那次风寒以后,魏婴错过秋闱却不见得有多伤心,而后致力于怂恿蓝湛参加童试,以他的才气中秀才简直不费吹灰之力,最好趁现在考了,等来年秋天和自己一同参加乡试。



照单女士的描述,参加科考真比去小区快递柜拿个包裹还要容易……这个嘛,只能说天下才有一石,单女士独占八斗,蓝湛得一斗,天下共分一斗。哎呀,不废话啦,以下进入干(xiu)货(ru)吧~


众所周知,明清是科举制已臻完善的时期,明代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,是将科举同学校制度紧密结合,只有州、府、县学的生员和国子监的监生,才有资格参加乡试。所以像蓝湛这种失学儿童,随随便便想考就考,这个有点难度啊。


清代科举制度基本沿袭明代,但自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之后,在进士系列的考试中,在会试之后要增加一场复试,合格列等者方许参加殿试……所以说单才女提到这个“复试”,勉勉强强吧,就是随便援引清代制度,让我怀疑单女士笔下的忘羡是金钱鼠尾头……


然后科举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啦、文体是八股文啦,这些我就不港了,大噶都知道……


明代规定,获得府、州、县学的生员(“秀才”)资格后才能参加科举,将官办学校与科举密切结合,正式考试三年一次,分为三级。每逢子、卯、午、酉年八月举行乡试,次年即丑、辰、未、戌二月举行会试,会试中式者参加殿试。


不过嘛……上面一段说来简单,蓝湛要走到正式考试那一步,之前还要经历无数(其实是我懒得数,反正很多)场考试,才能坐进乡试的小隔间里头,我就分阶段说吧。


第一阶段:童试(小试、小考):县试、府试、院试


县试:由知县主考,分五场。多在二月,其程序为童生向本县衙署的礼房报名,填写父母、祖父母、曾祖父母三代存、殁、已仕、未仕的履历,或者可以出具同考的五人互相保结,或出具本县廪生保结,保其身家清白(单女士的蓝湛在这一步就出局了),不属于优倡皂隶之子孙,以及没有冒籍、匿丧、顶替、假捏名姓等情况,然后方准应考。


县试一般考五场,每日一场,黎明前点名入场,即日交卷,第一场为正场,试《四书》文两篇,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(嘛,当然只会对“碎琼初露,微风枝头雪含春”和“沈郎依旧,薄愠颜色香透冷”的忘羡应该这一步就over了);题目、诗、文的写法皆有一定的格式和字数限制。


府试:府试由知府、直隶州知州、直隶厅同知主持,日期多在四月。因故未参加县试考试,可于府试前补试一场,亦可参加府试。其他报名、具保、场次,考试内容与县试相同,第一场录取者即准参加接下来的院试考试,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就随考生的便啦~


府试第一名称府案首,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。(嘛,我个人觉得古代AU写主角是案首比主角是状元啥的苏值高……可能是因为比较年轻吧)


院试:院试由学政主持,通过者为生员(秀才、相公),取得参加大比乡试的资格(所以说乡试不是想去就去,到这一步才只是有资格)。因故未参加府试以及县试、府试均未有参加者,均可补考后参加院试。院试报名、结保、考试内容等与县、府试相同,惟正场前加试经古一场(注意!还是不考“碎琼初露,微风枝头雪含春”和“沈郎依旧,薄愠颜色香透冷”),考试解经、史论、诗赋等。


到了院试这一步,规矩就比较大了……比如说入场前学政先点个名、认保、派保的廪生要在学政身边站一排(。),发现有冒考顶替就拖出去、然后互保的五个鸡蛋(童生)要互相看看有没有猕猴桃混进来……包庇了冒名顶替的就要连坐。考生入场前要挎个篮子,里面装笔墨纸砚吃的喝的,然后为了防止夹带,之前都会搜身的,一般要脱衣服解头发,看看鞋袜、文具也要检查(大噶有兴趣可以搜索一下古代小抄),不许携带片纸进入考场。开始考试了,考场大门也要封起来,糊名弥封之类的制度也有。


然后经过了这一番折腾,院试录取的新生要再填写一个亲供,这是嘛玩意儿呢?实际上就是你的履历,年龄籍贯、三代(比如小蓝、大蓝、老蓝),身高相貌等特征,由各州县的学官出具印结,再汇报学政。学政于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礼(不过魏婴已经给蓝湛行过了吧……),然后分拨县、州、府学习。留在县里的,就叫县学生员,去大城市的,就叫府学生员啦……


各府、州、县领到学政发来的名单,就要通知新生穿戴雀顶蓝袍来(蓝湛不能穿披麻戴孝……),大噶就都来了,站在官署大堂吃饭吹逼簪花了,然后在府、州、县的长官带领下,去孔庙拜一拜,说一些“今年我一定好好学习”之类的话,然后再去学宫拜谒一下本学学官,再说一遍那种话,然后就可以开始上学了……


第二阶段:选拔生员参加乡试的考试


岁试:学政到任后第一年举行,学政到任后第一年就要各州县跑跑,一方面是主持一下院试,另一方面就是检查一下府、州、县的附生、增生、廪生,有没有认真学习,大噶都要参加的……这叫“岁考”,实行“六等黜陟法”,就是考试成绩分为六等,成绩好的去尖子班……比如增生、附生补为廪生,廪生考得一比吊糟就要变成附生、增生。至于那种考五六等的差生嘛,要么给你戴个绿领巾(“青衣”),要么就卷铺盖走人……


科试:这个嘛,是乡试的预选考试……主要是咱国从古至今人就乌泱乌泱的,你这全去乡试了,也坐不下是不是?学政到任后第二年举行这个考试,成绩分为三等。一二等的都能去,三等的嘛……人多的省去前十名,人少的省去前五名。


除了以上这堆人,还有些人也是能去乡试的,比如参与的“录科”、“录遗”考试的生员、贡生、监生。录科是什么呢?就是科考成绩三等,没资格乡试的人,或者因故没参加科试的,以及那些监生贡生荫生官生,因为名字不在本地学宫所以没参加科试的,都要在乡试之年的七月去学政那儿考试录科,过了就能去乡试啦!当然这种录科是有定额的,也不是很容易啦……录遗就是,你录科考试再没过,学政再给你一次机会考试……(怎么跟俄罗斯套娃一样)。


不过也有些人不用参加科考、录科、录遗也能去乡试,是一些什么人呢?怎么讲,有钱有权的吧……比如在国子监肄业的贡生和监生,由本监学官把他们薅去考场。还有一种,就是正印官(正规系统内的官员)的兄弟子侄跟着官员在任读书的,也能去考试……


所以说以上这些无数的、大大小小的考试,都是罹患谵妄症的单女士,没能幻想到的……啧。接下来的第三阶段大噶应该就比较熟悉了,我就简单说说吧。


第三阶段


乡试:乡试三年一科,逢子、午、卯、酉举行,这是正科;不过呢,遇到皇帝高兴啦、做寿啦、登基啦之类的喜事,会增加一次,这叫恩科。如果这种大喜事的年份正好就有乡试怎么办呢?那就称这一年的正科为恩科,把原正科改在这年的前一年或后一年。《周礼》中有三年大比的制度,所以乡试的年份就称为大比之年,因为乡试都在八月举行,所以又叫“秋闱”。主考官、同考官以及有关人员要提前两天入场,这个制度叫“锁院”。


乡试,分为三场进行。以初九、十二、十五日为正场,考生在正场前一天进场,后一天出场。(记得带吃的啊!)


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。


会试:会试呢,在明清前叫“省试”。会试于春季的时候在京师贡院举行,明代的时候在二月考试,清代一般在三月考试。所以也叫“春试”、“春闱”,也因为是由礼部主持的,有时也叫作“礼闱”。会试每三年一科,丑未辰戌年举行,遇到乡试恩科的情况就顺推……会试考试、阅卷、场规跟乡试差不多,就懒得说了【。


会试一般在四月份放榜,中式的叫作贡士,第一名是会元。


复试:既然单女士特别写了复试这个环节,那我就展开港港复试吧……本来这玩意儿就清朝有,我懒得港的,但是没办法……爱单护单,为单爆灯!


经过会试录取的贡士,接着要参加复试,清初贡士本来不用折腾这一遭的,但是康熙五十年那个江南科场案,所以会试后多加了一道复试。雍正、乾隆年间,复试有时搞搞,有时不搞。嘉庆以后就必须搞了……地点在皇宫保和殿。复试考《四书》文一篇,五言八韵诗一首,当天交卷。(还是不考“碎琼初露,微风枝头雪含春”和“沈郎依旧,薄愠颜色香透冷”……)第二天派阅卷大臣评定成绩,分为一、二、三等,列等的都可以参加殿试。


殿试:殿试在会试放榜一个月后举行,殿试考什么呢,还是不考碎琼(闭嘴),一般是考时务策一道。这些题目是阅卷大臣拟定的,然后皇帝从题库里挑出来作为试题。


殿试的名次排列分为三甲,一甲拢共三名(没有单女士说的一甲第五!没有!),就是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赐进士及第。二甲一堆,赐进士出身;三甲一堆,赐同进士出身。殿试传胪(就是唱名)后颁发上谕,状元授翰林院修撰,榜眼、探花授翰林院编修。至于二甲、三甲的进士,都可以参加庶吉士的选拔考试……




基本说完了,增补几条PS的内容:


1、比如小说里常见的连中三元,这种情况明清的时候有没有呢?有,这好几百年拢共就出了仨人,他们是商辂、钱棨、陈继昌。这个嘛,我不建议大噶在古代AU里这么写……这么写挺棒槌的。


2、担榜状元:大噶对榜上最后一名的戏称。


3、顺便一提,在南宋时期,四川这个省份由于嗷嗷远,考生来京城要好久,所以就近在“安抚制置司”参加考试,这考试的第一名叫“类元”,相当于殿试唱名进士的第三名。


4、关于榜眼这个称呼,据说起于北宋。北宋时,第三名也叫榜眼,为什么呢?盖眼必有二,故第二、第三皆谓之榜眼,其后才以第三人为探花,遂专以第二为榜眼。


5、至于探花嘛,探花原称探花郎,始见于唐。唐进士及第后,照例筹钱举行期集,于杏园赏花会时,挑选进士中年龄最少二人为探花郎,使赋诗……所以我比较喜欢设定受是探花,我觉得这个名号,唉,挺美的2333


*江南科场案:康熙五十年辛卯科场案,发生在江南乡试。乡试在九月发榜,中举者除苏州十三人外,其余多为扬州盐商子弟,其中句容县王曰俞所荐之吴泌、山阳县知县所荐之程光奎皆文理不通,于是舆论大哗。苏州生员千余人集会玄妙观,推廪生丁尔戬为首,将财神像抬入府学,愤怒的考生还在贡院的大门上贴出一副对联:“左丘明两眼无珠,赵子龙一身是胆”,以此讽刺左必蕃和赵晋。




写完了……我好累啊,有些是自己写的,有些是本科时候的笔记。嘛,自从我揪出自矜才女的单女士的文史错误以来,单女士从来不予回应,分二日分别将两条对我家tag的诋毁内容隐藏,但始终未有对我家tag的正式道歉。对此本人表面上觉得愤怒,心里觉得嘻嘻傻逼。单女士,你骂人的时候像螃蟹走路,怎么现在我稍微挑你一两个错,就怂得不敢回应了,之前不是还纵容粉丝骂我家五鱼老师吗?怎么,现在不来骂我吗?那好啊,那我可就骂你了:


文盲!


另外附赠我家川川老师对单女士的羞辱:


才如屎糊糊,德如破夜壶,嘴如隔夜厕,怂如过街鼠,无话可说,请单女士好自为之。

查看全文
 
评论
 
 
热度(295)
 
上一篇
下一篇
© 往生焰|Powered by LOFTER